关于幸福家庭材料精华篇

来源:解志愿

幸福家庭材料一

孙秀兰,东宁市老黑山镇老黑山村人,是一名普通的家庭妇女。孙秀兰的家庭同其他普通人的家庭一样上有老下有小,但也和许多家庭不完全一样,因为她的家庭始终充满着欢歌笑语,她和丈夫姚廷树用自己的言行践行着“家和万事兴”的持家之道,并感染着自己的五个儿女和身边的亲朋好友。

孙秀兰婚后生育5个孩子,1个儿子、4个女儿,她是这个幸福七口之家的维系者。在孙秀兰心中,家里的每个成员是树叶,而家就是根,是她们一家人永远的归宿。她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给予家人最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她们的家庭变得更加温暖幸福。她是丈夫姚廷树眼里的好妻子,是孩子心中的好母亲。和丈夫结婚四十多年来,风雨相伴,相濡以沫。为了让丈夫能够安心工作,平日里,孙秀兰总是主动承担大大小小的家务,尽自己年能减轻丈夫的负担。为了同时供五个子女上学,孙秀兰不得不在露天市场卖起了服装。她每天都是凌晨三四点就要起床,洗衣、做饭等一切家务料理之后,早上七点准时出门,早出晚归,一年四季,周而复始。即使是这样辛苦的生活,但她内心的充实带给自己的快乐满足感,远远超出了自己身体上的劳累。用孙秀兰自己的话说,生活虽然苦了点、累了点,但是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能够拥有一个温暖而幸福的家庭,她就倍感欣慰,无怨无悔!

孙秀兰的孝顺是远近闻名的。她是父母眼里的好女儿,公婆心中的好儿媳。和老人们在一起吃饭的时候,第一碗饭从来都是给老人的,这条家规一直没变过。烧菜的时候也尽量把菜烧得烂一些,让老人嚼得动,吃得舒服。婆婆、母亲都爱干净,孙秀兰就经常给她们洗头、剪指甲、带她们去洗澡。没事时,她经常给婆婆讲些村里村外的新鲜事。人老了说话都爱?嗦,全家人谁也不能在意,都要顺着老人的意思。凡是老人喜欢的,尽可能顺她的心。尤其在吃饭上,尊重老人的爱好,变着法儿给婆婆、母亲改善伙食。凡是老人们喜欢吃的,孙秀兰她都大兜小兜地买给她们吃。一年四季,老人们穿的、用的,孙秀兰都会按季节配搭着给老人买新衣裳、新鞋,不让老人受罪。用她的话说,老人年纪大了,活一天就要让老人享受一天。老人高兴,全家人就都高兴。

身教胜于言传。孙秀兰对4个老人的爱心、耐心和孝心,她的五个儿女看在眼里,记在心头。5个孩子都以母亲、父亲为榜样,传承着“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从小,5个儿女就听话、懂事,感恩并理解父母的辛苦养育,以认真学习来回报父母的付出。5个孩子不但继承了孙秀兰的优秀精神品质,而且人人学业有成,大女儿是公司的董事长、儿子是集团市场总监、二女儿和三女儿都是人民教师、小女儿是国家公务员。虽然儿女们的工作都很忙,但是,每当节假日,儿女们总会带些好吃好用的礼物回来孝敬父母亲,即使在远方回不来,也会常常打电话问候并提醒父母亲多注意身体。看到孩子们都如此孝顺和有出息,孙秀兰和丈夫的心里总是美滋滋的。这让他们觉得对孩子、对家庭的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乡亲们非常羡慕孙秀兰夫妇养育了5个好儿女,有时也会问起孙秀兰母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她总是谦虚地笑笑说:“其实我也没什么诀窍,但我觉得家长言传身教,做好行动表率非常重要。与其说教孩子十句话,不如父母认认真真做好一件事,任何事情只有我们当父母的做到了,才有资格要求孩子。”孙秀兰用最朴实的语言说出了最珍贵的道理。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中,无论多苦多累,她都不会在孩子们面前表现出来,努力做到任劳任怨、勤俭持家、肯于吃苦、尊老爱幼,给孩子们做个好榜样,教育并引导孩子们有良好的品德。

孙秀兰是个热心肠,她们家是乡亲们眼中的好家庭。有时间的时候,她会经常照顾邻居家的孤寡老人,洗衣、送饭,陪着聊天、嘘寒问暖,就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在孙秀兰眼里,这些可怜的老人们同样是她的“父母”,需要人去照顾,在这些老人的眼里,孙秀兰更是他们贴心称职的“女儿”,老们感激孙秀兰,因为她的存在,使他们的晚年生活变得不再孤单。在孙秀兰心里,一个幸福美满家庭,离不开和乡邻们的和睦相处。所以在对待邻里关系上,孙秀兰一直向孩子们灌输“邻里关系亲如弟兄、情同手足”的理念,要看是邻居家有了困难,只要孙秀兰家知道,就一定会伸出友爱之手,主动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尽自己所能帮助乡亲们解决问题、度过难关。“真诚待人、和睦相处、互敬互爱”在孙秀兰家变得不再是一句空话,这宽容的待人之道和宝贵的精神品质在这个家庭的每一个成员身上都体现得淋漓尽致。

相识是一种缘份,能在同一屋檐下共度一生,更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所以要善待家人和身边的人。正所谓家和才能万事兴!这是孙秀兰一家的持家感悟与秘诀所在。

幸福家庭材料二

她先后当选为乡、县、州三级人大代表;县、州、省党代表,多次得到省州县乡各级表彰,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十星级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光荣称号;省福利基金会知名写手童帮烈多次对她进行报道,称她是“穷山沟里飞出的金凤凰”。她就是贵州省瓮安县江界河镇茶园村党支部书记、村计生协会会长杨萍。

扎根苗寨献身计生

1997年,杨萍在贵阳卫校毕业后,远离生养她的鱼米之乡??铜仁市思南县,来到200多公里之外,和志道同合的恋爱对象、自己同班同学熊文刚结了婚,夫妻两用勤奋和踏实创业,在这个偏远的乡村扎下了根。

这个村距县城50多公里,330多户人家,1500多人,散居在七梁八沟的山窝窝里,过去这个村的姑娘小伙难以进省城读书,把她称为山外飞来的“金凤凰”。她爱人的母亲都怀疑“家里很穷,你能过得惯这穷生活吗?”好奇的人问她:“你这个省城读书的姑娘,来这穷山旮旯里,能吃得了这个苦吗?”还有更多的声音:一个土家族姑娘嫁给苗家小伙,“金凤凰”迟早是要远飞的。

杨萍来到这里,面对的是穷山恶水,滔滔的乌江水被横穿村里的火金山栏隔向东,江与山形成几百米的深壑,当地群众望水兴叹,见水不得水,每遇干旱,人畜饮水困难。而且,传统的旧生育观裙带婚姻和养儿防老的思想根深蒂固。人口激增导致村民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穷山恶水给当地群众带来物质上的窘困。面对这样的现实,她决定献身计生事业,改变贫困落后,建设美好家园。

摒弃旧俗艰难起步

婚后她没有急于怀孕生孩子,因陋就简,在自家的木屋里建起村卫生室,村民们看小病不出村,妇女怀孕生孩子就采用新法接生。这样一来,青年男女们常常到她家来聊天,她就借此机会宣传近亲结婚将埋下苦果,讲少生优生、家庭幸福的道理,一些姑表兄妹恋人听她这么一说,都解除婚约另找对象去了,村子里的青年男女与其他民族通婚的渐渐多起来了。

1999年,杨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也是这一年,她的孩子出生了。但她更欣喜的是群众对她的信任,先后选举她担任计生专干、文书兼会计,妇代会主任,为了能有更多的精力为村民服务,夫妇俩商定放弃二孩生育,终生只生育一个孩子,率先领取了独生子女证。

这事传开后,冷嘲热讽接踵而至:“少数民族本来可以普遍生育两个孩子的嘛!何必出风头。”更多的怀疑观望:“一个外来土家姑娘,谁能保证她将来生与不生?”杨萍丝毫没有动摇自己的信念,她先是动员姑妹熊文美和外甥杨中华做了二女绝育手术,随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做其他对象的思想工作。村子里的张其刚夫妇因家庭比较贫困。生育两个女孩后总想生育个儿娃崽长大外出打工挣钱,老来有个依靠,杨萍三次上门促膝交谈,见到她家住房四壁透风,便帮助他申请得到政府危房改造资金6000元,还把原桂花坪村村委会的宅基地让给他用于修建新房用地,夫妻俩很是感动,欣然做了绝育手术。后来通过自家的勤奋努力,很快盖起了一栋漂亮的砖墙楼房,乔迁新居时,他对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们说:“党的计生富民政策好啊!”

少生快富改善民生

2003年,杨萍当选村委会主任,她把国家扶贫资金和上级各部门的帮扶项目紧密地与计生相结合。帮扶计生户发展项目,组织村民建起大大小小水窖25口,修建自来水蓄水池50多处,解决了全村人畜饮水问题,为村民建沼气池30多口,帮6户计生户进行危房改造,带领村民投工投劳修筑进村入户公路8公里多,公路能通到家家户户门口。

这些年来,杨萍注重计生宣传服务,强化利益导向,村里的独生子女户很快上升到18户,二女户上升到29户。全村计生户由于得到计生优惠政策和扶持资金,多数盖起了砖墙楼房或把自家的苗家木房打造得漂漂亮亮,苗村展现了新景象。

杨萍结合当地自然生态优势,引导外出打工返乡人员创业,帮多年外出打工有一技之长的独生子女户黄维调节生态乌鸡养殖场地和申请小额贷款,共筹措资金10多万元建起了生态蛋鸡养殖基地,产品远销广东、浙江、福建等地,供不应求。指导村民种植纯天然无公害莲花白500亩。同时,引进资金120万元,建起渡江食品有限公司,年产销150多吨。这些产业的建立发展,吸收了当地大量剩余劳动力,增加了村民的劳动收入,村民的人均纯收入由15年前不足200元上升到目前的3500元,摘掉了贫困村帽子。

随着计生事业的不断深入发展和村医疗室的健全,10多年来,这个村婴儿死亡率为零,躲生超生的现象消失,没有计划外生育,优生优育的结果涌现出大学生18名,实现村无大学生零的突破。

这么多年来,熊文刚这个勤劳,憨厚的男人总是默默的站在身后支持自己的妻子,夫妻俩齐心协力,经营着小家,规划着大家。如今,这里被列为国家级红色旅游爱国教育基地,作为行政区划调整后的茶园村的村支部书记,她又在勾画新的致富蓝图,带领村民们发展生态旅游产业。

创建幸福家庭主题征文 社区创建幸福家庭征文

幸福家庭征文主题精选

幸福家庭征文选集800字

关于幸福家庭征文内容

社区幸福家庭事迹材料2篇

最新幸福家庭先进事迹材料

幸福家庭典范事迹材料范文

最幸福家庭事迹材料精选范文

相关文章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