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会花滑亚裔面孔惊艳世界 真的是中国式教育的成功吗?

来源:解志愿

本届平昌冬奥会,花样滑冰赛场的多张亚洲面孔令人印象深刻。特别是男子单人滑,前六名中除了季军获得者西班牙的埃尔南德斯?洛佩斯,其他都是清一色的亚洲面孔。除了其中的日本和中国选手之外,美国和加拿大代表团中亚裔运动员的表现同样吸睛。以美国花滑队为例,亚裔运动员占据总共14人中的7人,半壁江山。这几天很多中国媒体都把目光聚焦到了陈巍、周知方、陈楷雯这几位华裔运动员身上。短短两天,我从不同的媒体上看到了大量对几位华裔运动员成长经历的介绍,都不约而同的提出一个观点:这几个孩子能够成功是中国式教育的成果。

陈巍Nathan Chen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能做五种四周跳的男选手

何处此言呢?我看到的理由差不多有这几条。一是先天生理优势:由于身体重心较低,亚裔选手能更好地把握冰上旋转等高难度动作。相对粗短的肌肉线条也具备更强大的爆发力。二是中国传统观念影响:华裔选手更信任和依赖他们的教练、家长,哪怕是在容易叛逆的青春期仍然和周围人保持着良好的配合。三是心理承受能力更强:因为是第二代移民,他们从小就看到了父母在异乡立足的不易。耳濡目染下产生的进取心和危机感是普通美国孩子所不具备的。四是家长的无私付出:要钱给钱,要时间给时间,为了孩子的成长毫无保留。最后总结一句,是传统中式教育造就了华裔选手在美国花滑界的逆袭!(此处貌似应有掌声)

周知方Vicent Zhou父母都是清华高材生

道理似乎有点道理,但是为什么看上去总觉得哪里有些不对呢?上述的四条理由,除了第三条是二代移民后代的专属,其他三条好像和在中国长大的孩子没有什么两样吧。那按照这个逻辑,中国的小孩岂不是应该独步世界冰坛,打遍天下无敌手了咯?我们固然看到了中国式教育在某些孩子性格特质和培养模式上的可取之处,但是我们却忽略了美国体育和教育大环境对于这些华裔孩子获得成功的巨大帮助。

陈楷雯Karen Chen被称为小“关颖珊”

在美国,几乎每一个健康的孩子都会在学校里参加至少一种体育运动项目(不是兴趣课随便玩玩的,而是具备一定专业水准,要争取加入学校相关俱乐部的),孩子和家长们都会以此为荣,学校也会对体育特长学生格外青睐。在美国,几乎每一个学校,尤其是高中和大学都具备完备的体育运动场馆和设施,以满足孩子们从事各种体育运动的需求,同时还会配备专业的教练。几乎每所学校都会有自己引以为豪的特色体育传统项目。在美国,有大量的社会体育组织和俱乐部,每一个孩子只要他有意愿从事一项体育运动,且具备相应的经济基础,总可以找到好的教练,好的场馆,好的成长环境和进阶体系。

而在中国,学校体育课是随时随地可以被取消的,运动场馆和设施是常年达不到标准的;孩子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是为了拿到考试中应得的体育分数,或者争取得到体育特长加分;社会体育力量大多是在普及层面、健身层面、盈利目的明确,大多数体育运动项目中,孩子是很难通过社会力量自我成才的;真正有体育天赋的孩子,还是要通过专业运动队的层层选拔之后,才会被当作苗子培养,进入举国体制的培养体系,成为真正顶尖的运动员。在美国获得成功的这几位华裔孩子如果放在国内的大环境下,我不太相信他们还能有资格参加冬奥会。所以片面夸大中国式教育的成功,不过是“精神胜利法”的又一表现而已。

取消特长生招生 让教育服务更公平

南宁县区陆续公布义务教育学区划分情况 预计3月底前全部出台

漳州市诏安县教育机关工作会召开

焦兰生到市教体局调研时强调 下决心啃硬骨头为群众提供更好教育

特长培养应融入学校整体教育

安徽省教育事业满意度连续三年提升

充盈在时间之流上的教育景观 一次立春日大型春游活动的现场观察

教育部职成司负责人解读《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

相关文章

网友推荐